上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

3. 市民化意愿 市民化意愿是指是否有意愿或者打算在城市落户。既包含农业户籍人口落户城市的意愿,也包含城市户籍人口落户非户籍城市的意愿。 (


3. 市民化意愿

市民化意愿是指是否有意愿或者打算在城市落户。既包含农业户籍人口落户城市的意愿,也包含城市户籍人口落户非户籍城市的意愿。

(四) 文献综述

一是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本身含义的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提升和职业的转化等方面来界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在素质和外在资格。有学者的观点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问题是在追求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韩俊(2011)等将农民工市民化解释为: 以推进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焦点,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后代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也即是农民工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刘传江(2006)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有四个层次的含义:①从职业上来讲,从非正式的、次属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为正规的非农产业工人;②身份上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③农民工本身的文化涵养有一定程度的提高;④农民工从认识上和行为上向城市居民靠近。另外还有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近况和群体内部之间差异性的调研。韩俊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有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第一,农民工的工作相比从前更加稳定,在流动过程中举家迁移的成为趋势。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知道,家庭成员集体外出的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的20%以上。梅建明(2013)通过对全国3000名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从总体上来看已经获取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城市生活融入、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不是很均衡,特别是城市生活融入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展很是迟缓。刘传江(2007)指出,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农民较之上一代农民,在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一新生代农民工是最具市民化意愿的群体。此外,王艳华(2017)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购物消费、心理活动和角色认同等方面都有更趋向城市化。

三是对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因素分析中,学者们主要是从社会、个人和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李强(2002)曾研究指出,农民工在通往城市的通道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户籍制度的阻碍。城市居民一直拥高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对农民工持有排斥心理,这也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工大多缺乏职业技能、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市民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钻研。针对我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过程中村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来很多建议。主要有三种途径:①通过制度改革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在退出农村时的耕地流转制度,在进入城市时的户籍制度和融入城市环节时的社会均等化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②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市民化,全方位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竞争能力和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③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增进农民工市民化,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中,使农民工和当地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

这些研究成果都认为就业、户籍、住房、人口管理等制度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从社会保障、就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些政策建议。学者们已经取得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调研提供了较好的文献积累。

从国际视野来看,国外学者在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联合国教科组织指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动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流动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15-25岁,而且男性占主导,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移民。亚太地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是是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