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陈国柱(2012)、李晨(2011)等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概念的界定[1-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方向偏重于如何加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陈国柱(2012)、李晨(2011)等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概念的界定[1-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方向偏重于如何加强维修与保护。例如汪芳(2010)、吴晨(2012)认为通过新兴的博物馆形式来积极保护各类文化遗传,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延续存在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包容更为丰富的城市功能[3-4]。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无锡古运河文化和吴文化,赵中枢(2012)、欧阳金桔等(2012)、焦怡雪等(2008)、周畅(2004)、夏健等(2010)认为应从如何对遗迹进行修复、提高文化传承度以及如何能够加大对历史文化宣传等这些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能够可持续性地宏扬当地地域长久以来的文化沉淀[5-9]。
然而由于人类对历史街区价值认识的逐渐提升,对于它的保护也开始转向提升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功能更新等方面来促进这些街区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像早期一样单纯的只是制定一些限制性的保护举措,于是王芳等(2014)、商硕(2012)、陈沧杰等(2006)便深入研究了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这些地区的振兴,同时和现代城市的整体功能保持一致,与附近地段融合协调发展。这对增强城市魅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0-12]。同时邱正峰等(2012)、杨钊等(2004)等也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分析[13-14]。另外Doganer等(2015)、Vehbi等(2010)、Lumyong Plangklang等(2008)、Bottrill (2005)认为应从国外各地生态系统着手,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与历史文化传承捆绑在一起,便能在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之中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完整地保留下来[15-17]。
总而言之,国内外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涵盖面还是十分广泛的,且每个研究方向也较为详尽。但是相对而言,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性开发方面的内容较为缺乏,所以本论文将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特征与现状
(一)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
根据文献调查与实地考察显示,京杭大运河中大部分河道如今都因为各种经济、政治原因而日趋衰败、堵塞,从而无法真正进行通航,甚至有些都已沦为平地,很多河段事实上已是名存实亡。但是其中无锡段的古运河却得以留存,两旁的历史古街区都相对保护得很完整,而其中又以位于南长街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代表性。
南长街自北宋至明清时期,都是作为一条主要的古驿道,肩负着交通运输的功能。而其沿街还有数个水陆驿站,连通着整个无锡城的命脉。其中明代所建的清名桥作为整条南长街的标志性建筑,为整个街区奠定了浓郁的古朴基调。并且目前于清名桥两岸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民居,且基本都是明清之后近现代所造的建筑,极具江南地域“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格特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仅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中就有数十处全国、省级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历史建筑则有数百处。如此丰富的遗迹景观与人文氛围,无不彰显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然而自2010年开始,无锡市政府对于南长街地区旧城改造的规划实施逐渐完工,在原来石子路、老门槛、旧瓦房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现代元素之后,如今的古街区早已大变了模样。一些特色餐馆、酒吧书馆甚至是手工艺小店都相继坐落于街道两旁,而这一切都使得如今的南长街在融入时尚的活力与小资的情调同时也不失原有的魅力。因此不难看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碰撞对于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