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唱片协会数据显示,全球音乐产业经历了2013-2015的低谷期后,正逐渐突破瓶颈期。实体唱片规模的下降被数字音乐收入的快速增长所弥补,并体现
根据国际唱片协会数据显示,全球音乐产业经历了2013-2015的低谷期后,正逐渐突破瓶颈期。实体唱片规模的下降被数字音乐收入的快速增长所弥补,并体现出了更广阔的潜力空间。从全球音乐地域来看,国际唱片协会报告中也表明,中国被认为是下一个机遇市场,有可能与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市场比肩。2016年录制音乐在中国收入增长20.3%,流媒体上升了30.6%。
据Analysys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7年1-9月移动音乐领域用户规模已超过5亿,持稳定趋势,而移动音乐客户端市场红利逐渐消退、用户规模增长放缓,进入版权资源竞争与凸显差异性的时代。
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明显下降后,第二季度迅速回升并拥有较大涨幅,环比增长23.3%,整体规模超过三千亿。随着移动广告的到来以及电商活动的增多,预计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全球实体唱片营收规模首次被数字音乐超越,流媒体增长迅速,4G时代全面来临。其中表现最明显是的农村地区移动网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极速增长,互联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社会环境:近两年,网民对于内容获取效率和内容质量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催生了内容付费模式的不断成熟,在此大趋势的推动下,娱乐相关内容的付费习惯逐渐养成。从文学到影视剧再到音乐音频,用户对于内容本身的价值认可度不断提高,版权意识提升,为了自己喜爱的内容服务或基于粉丝效应下的支持或打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基于此,中国音乐产业商业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内容变现能力提升,也推动了音乐产业的突破与创新,进入新的发展期。
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专辑在粉丝经济的带动下快速发展。2017年,数字专辑继续全面开花,进一步侵占传统实体唱片的份额。根据各平台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网上线的数字专辑中,欧美音乐占比提升,数字音乐版权的国际化也为国内音乐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同时,李志、谢春花、好妹妹乐队等独立音乐人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用户对于音乐人和音乐类型的选择都更加具有自主性。
借内容付费东风,中国数字音乐商业化能力提升,目前付费产品主要包括音乐流量包、音乐平台会员、数字专辑或单曲、线上线下演唱会/livehouse票务售卖、直播打赏与虚拟礼物购买、音乐周边等。其中数字专辑成为主要增长点。
中国数字音乐付费习惯已经形成,数字音乐消费者更常使用购买会员和数字专辑的方式进行消费,更加注重音乐内容品质,更能接受个性化的独立音乐和国际化音乐,并且热衷音乐社交。
技术环境: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已超过一半,超越全球平均水平,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等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去年的考研热门。
长期以来,我国数字音乐以免费模式为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数字音乐产业链的价值将更好地体现出来,可以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更加开放:这样不仅能使产品和服务拥有差别化的特征,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来源。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将促使不同产业间融合发展,为各种音乐资源提供多样的载体,让音乐用户更加快捷的接受音乐信息。随着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音乐服务提供商、运营商需要大量购买内容资源,增加对音乐内容输出方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