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案主自身的生理、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外,还会通过案主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辈群体来进行干预。
摘 要:本文对留守儿童及其偏差行为的含义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并以初二男生为例,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分析了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运用该模式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为案主提供了六次个案服务,层次递进,并不断进行反思,在介入过程中,既对案主进行直接干预,帮助案主找到自身存在的偏差行为和原因,又对其父母、老师、同学施以相应的措施,为案主能够矫正偏差行为争取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间接影响和帮助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deviant behaviors. Using the second-year male students as examples, 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model in the case work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deviation behavior and use this model. The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s provided the case holders with six case studies, progressive levels, and ongoing reflec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 process, they not only directly interfered with the case holders, but also helped the case owners find their own deviation behaviors and causes.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given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fight for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owner to correct deviations and indirectly affect and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ustomer.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偏差行为;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家庭
Key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Deviation behavior;Psychosocial treatment model;Family
第一章 绪论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教育的关键阶段,然而大多数人更关注小学生当中的留守儿童,给予初中生留守儿童的关注却较少。初中生中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并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逆反心理、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目前,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地区教育质量的差异,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留守儿童渐渐成为“双差生”、“问题儿童”的代名词,其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性格孤僻、学习障碍、行为失范,心理缺陷等等都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屡见不鲜,而在诸多困境情景中,行为偏差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时,试图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去为其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一名初二的留守儿童作为案主,在长达一学期的时间里,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为案主提供专业的服务,矫正其在各方面存在的偏差行为。
第二章关于留守儿童及其偏差行为
(一) 相关概念
1、留守儿童
从民政部(2016)发布的今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来看,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八周岁”,后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这主要是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等有关规定。“因此,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十六周岁以下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笔者认为留守儿童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隔代抚养或由亲戚抚养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本文选取的案主今年14岁,从4岁开始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常年在外工作,在家跟从爷爷奶奶生活,非常具有代表性,符合留守儿童的范围。
2、偏差行为
本文探讨的为初中生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故主要指与家庭有关的偏差行为,不能较好地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对父母心存怨恨甚至恶言相向;与学校有关的不良学习偏差行为,如欠交家庭作业、破坏课堂秩序、考试作弊、不守校规、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生活方式的偏差行为,如讲粗话、观看青少年不宜暴力电影或 VCD、惹是生非、饮酒、沉迷游戏机、斗殴伤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