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受欺负现象的关系研究(2)

参考文献15 附录Ⅰ16 附录Ⅱ17 致谢.19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受欺负现象的关系研究 1.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我国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频率小学高于中学


参考文献 15

附录Ⅰ 16

附录Ⅱ 17

致谢 .19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受欺负现象的关系研究

1.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我国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频率小学高于中学,在20—35%之间。而随着社会与网络科技的发展,区别于传统校园受欺负(线下受欺负)的网络受欺负(线上受欺负)也同样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标志着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受到全民高度关注。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即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线下欺负(校园欺负)是指力量较强的一方攻击力量较弱的一方。线上欺负(网络欺负)是指在网络情境下,个人或团体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对他人进行的欺负行为。受欺负现象指力量较弱的一方受到力量较强的一方的攻击,包含直接性的言语和身体攻击,以及间接性的排斥与忽视现象。小学欺负行为对于欺负双方,特别是受欺负者,会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绪抑郁等方面的危害,具体表现为成绩下降、逃学和失眠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因此,对儿章受欺负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研究小学高年级自我概念与受欺负现象(包含线上受欺负和线下受欺负)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减少受欺负现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对近几年“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受欺负现象”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对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2002年到2012年,关于学生欺负问题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较少,更多关注的是单独的欺负行为。在这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张文新教授,他不仅修订了中文版的儿童欺负问卷,而且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意义与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章。如《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1],《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2]以及《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3]。重点研究了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使得我国对中小学生欺负问题的认识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大多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白燕军发表的《小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自我概念与欺负行为的关系》[4]、史李阳发表的《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接纳和欺负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5]、田峰溶发表的《小学生家庭功能、自我概念对欺负行为的影响研究》[6]等都强调了多个变量,如家庭功能、班级氛围等对欺负行为的影响。

3.将校园欺负与网络欺负综合分析的较少,大多将网络欺负或者校园欺负进行分别研究,如刘艳丽和陆桂芝发表的《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7],刘思硕发表的《校园欺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究》[8]等都将校园欺负即线下欺负作为研究重点。而盖晓然等人发表的《中美青少年自恋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社会地位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9]、刘丽琼等人发表的《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分析》[10]以及胡阳发表的《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11]等都将网络欺负即线下欺负作为研究重点。王慧欣发表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线下、线上受欺负的关系研究》[12]和黎亚军发表的《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传统受欺负的共发性》[13]作为少有的将线上欺负与线下欺负结合起来分析的研究,探索了科技进步背景下学生在线上情境和线下情境下面临的欺负现象。

4.大多将欺负研究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双卷入者、未参与者四种类型进行研究,如杨继宇等人发表的《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14],王婉纯等人发表的《我国2004—2014年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现状》[15]等,缺少针对某一种欺负类型的针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