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中理财内容的研究以人教版《数学》和《品德与社会》为例(2)

当前,有许多学者对中小学理财教育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大都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宏观层面进行,很少有学者从微观层面着手研究。因此,从教


当前,有许多学者对中小学理财教育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大都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宏观层面进行,很少有学者从微观层面着手研究。因此,从教材这一微观层面对小学阶段的理财内容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

1.1.2 研究意义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其有利于发现目前教材中的理财内容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充实和完善现有的理财课程体系。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它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生理财教育的关注,从而对小学生理财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能为小学阶段理财课程的开发提供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核心概念

理财:“理财”多取意于西方词汇,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的报端,理财(Financial Management)即对于财产(包括固定财产和非固定财产)的管理与经营,依据自身实际,对钱财进行有计划地管理,通过科学安排、理性消费和有效投资,获得最大、最好的收益。

理财教育:在我国,有许多和理财有关的教育概念,例如财富教育、金钱教育等。赵骏(2003)认为财富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创造财富的意识,鼓励其创造财富的行为”。 王瑛(1998)指出金钱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对金钱形成正确认识,学会理性消费,能正确处理精神与物质关系的教育”。 笔者在比较它们定义的重点后得出了下列结论:“财富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财富的观念及技能;“金钱教育”侧重于怎么看待金钱。

经过比较后,本文将理财教育界定为: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理财能力的教育。

小学生理财教育:在我国,大部分的学者都认可王卫东和信力建(2003)对“中小学理财教育”的界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熟水平的实际出发,由学校有目的的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财富观、明确的理财意识、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影响活动,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主体,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中所认为的“小学生理财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及社会从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理财能力的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全面发展。

1.2.2 相关概念

王卫东和信力建(2003)指出:“中小学理财教育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理财观念(或意识)教育、理财知识教育和理财能力训练。理财观念(或意识)教育主要包括财富观教育、义利观教育、消费观教育、劳动观教育等;理财知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金钱知识教育、储蓄常识传授、消费知识教育、基础金融知识和基础经济学知识教育等;理财能力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钱币识别能力教育、合理使用钱币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合法劳动赚取钱币的能力和习惯的训练、储蓄能力教育、基本投资能力训练等,兼及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培养和训练”。④

根据上述内容并借鉴国外在小学阶段有关理财的理论,本文将小学生理财观念、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所包括的内容进行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