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借款人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因为借贷双方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借款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等的信息来采取
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借款人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因为借贷双方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借款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等的信息来采取一些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虽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都会对贷款的用途进行一定的跟踪,并据此判断是否会产生相关的违约行为。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的成本过高并且无法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且企业也希望利用贷款资金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所以企业也有可能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隐瞒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例如企业将借贷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行业之中。高风险的同时极可能会产生高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会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2.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也被称之为GHM理论。不完全契约是指双方在制定契约时,由于对契约签订成本限制和预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双方在制定契约时不可能把所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全部写进契约之中。该理论从合约的不完全角度开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财产权或控制权的最佳配置。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对不完全契约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借款人在与商业银行意见达成一致后签订债权债务合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借款人与商业银行都无法对所有未知情况进行精确的预测,因此若发生了未知情况,双方也难以将责任进行确切的划分。由此可见,在合同的执行上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不良贷款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另一方是由于借款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做出可能会做出毁坏条约的行为。但是由于毁约情况和原因在设置合同的时候是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估,合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商业银行在制定合同时无法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只能尽可能的完善,并以此来降低自己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与借款人所签订的合同越不完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会越大,商业银行所产生的不良贷款也会越多。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多年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信用风险、化解信贷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和完善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体系,我国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面依旧处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发展起步的时间和发展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商业银行之间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仍旧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改进。
1.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分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我国各银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看,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占据着市场上较多的份额,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较低。
2.银行资产质量分析。随着国家对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以及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我国不良贷款率增长速度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但是银行业依旧需要承受着不良贷款增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此外,不良贷款在银行贷款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银行贷款也逐步呈现出长期化、集中化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将资金投放到房地产或一些大型中长期建设项目上,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借贷的时间也较长。一旦出现风险事件,资金流动性和周转速度下降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未来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