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衍生品与标的资产价格领先滞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与标的资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国内外学者虽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
(二)金融衍生品与标的资产价格领先滞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与标的资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国内外学者虽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衍生品市场领先于现货市场。Nam Oh,Kim H,Kim B(2008)研究KOSPI 200指数及其衍生品市场,通过选取1、5、15、60分钟的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VEC模型对不同时间间隔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5、15分钟数据的情况下,KOSPI 200期货和期权市场均领先于现货指数市场,而60分钟数据得出的结果却相反,作者认为这是由于60分钟时间间隔太长,数据丢失严重造成的,并不影响最终结论,同时也认为高频数据更适用于市场微观结构功能的研究。Fleming.et al(1996)研究S&P100指数及其衍生品市场,运用VEC模型,在使用5分钟数据的情况下,发现对于S&P100指数来说,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期权市场,其价格往往会领先于现货指数价格。魏洁、王楠(2012)研究香港恒生指数及其期权市场,使用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8年3月3日到2009年3月9日,运用VEC模型和IRF模型研究期现市场的领先滞后关系,最终发现恒生指数期权领先恒生指数大约两个工作日。刘建和(2009)研究国内市场,选取沪深300指数作为代表,研究国内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领先滞后关系,使用的样本数据时间区间为2006年11月1日到2008年10月31日,研究方法是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结果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价格领先于沪深300现货指数的价格。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货市场领先衍生品市场。Raymond等(2001)以香港恒生指数为研究对象,研究期权市场与现货市场的领先滞后关系,通过构建VEC模型,发现在价格发现功能上,现货市场占主导地位,因此得出了期权市场落后于现货市场的结论。Wahab和Leshgari(1993)同时以S&P 500指数和FTSE-100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二者现货以及期货的日交易数据,研究二者期现市场的关系,发现无论是S&P500还是FTSE-100均为现货指数引导期货指数。王曦(2017)通过研究2015年股灾前后上证50ETF期权与上证50ETF的5分钟数据,得出上证50ETF期权价格落后于上证50ETF,王曦认为这与我国推出期权的初衷不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上证50ETF期权在我国才刚上市发行,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以及由于股灾的影响,期权数据没有达到理想的拟合结果。赵立宇(2016)为研究期权价格与标的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以上证50ETF期权为研究对象,将上证50ETF期权和上证50ETF收盘价的1小时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时间区间为2015年2月9日到2015年9月22日,研究上证50ETF期权与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研究发现上证50ETF期权价格落后于上证50ETF。
第三种观点认为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关系基本对称,不存在显著的领先滞后关系。Fong(2001)研究香港市场,选取香港恒生指数作为代表,采用5分钟数据作为样本,研究股指期货价格与标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与香港恒生指数之间的价格引导关系基本对称,不存在显著的领先滞后。葛勇和叶德磊(2008)将沪深300指数作为国内市场的代表,研究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关系,由于当时我国尚未正式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他们选择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合约作为替代品,在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不存在显著的价格引导关系,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使用的样本数据没有达到理想的拟合效果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