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融资文献综述

企业信用风险、外汇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银行资信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风险都属于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主要风险表现。


1、对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研究

佟志广(1997)拥有多年的商业银行工作经验,并且对结构性融资颇有见解,其他的早期研究中曾提出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了解贸易融资市场的实时变化,并根据这样的变化开发不同的具有创新的业务产品。在我国推行结构化融资理论,有利于加快国内进出口结构的优化速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同时也会提高我国进出口企业和商业银行在国际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对于需要进行融资的企业也会通过商业银行所给出的创新产品组合,有效地降低汇率风险,合理的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减少相关的融资成本,加快融资业务的办理速率,是融资项目可以顺利圆满的完成。[1]

在国外Schwartz(1974)在叙述贸易融资的相关作用时,在理论方面指出了结构性贸易融资远远优于其他融资方式的原因,因为贸易融资者一旦获得了商品真实的行情,就更加容易评判贷款人的资信情况,可以有效地控制并预估销售款项的实际情况,并且如果一旦融资违约的情况,就可以及时的将风险控制甚至大大的降低违约带来的风险。同样的Schwartz所阐述的理论也十分受用于商业银行,银行如果可以及时有效的掌握不同客户的现状,就可以制定出更加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有利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共同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将风险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减少被动承担风险这一问题[25]。

2、对国际贸易融资存在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用风险、外汇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银行资信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风险都属于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主要风险表现。王立军(2006)[3]费伟(2011)[4]刘博,钟玥(2011)[5]等学者,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了详细的分析。文中阐述了在我国的探索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其不仅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还能够给我国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因此,鼓励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对我国现在的国情来看非常重要。而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分析我们看出,相关业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自身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能力,银行也缺少对于风险的防范体系,以及各个银行间对业务量的无序竞争。

张耀麟(2000)[10]章虹芳(2008)[11]张新存(2010)[12]等学者,将理论和实际业务相结合,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内部控制以及耐外部风险防范等方面。通过对金融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现状的归纳总结后分析了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各种业务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使用工具降低风险,增加对银行的管理能力,有些银行出现企业财务信息作假,或者是资产谎报的情况,而银行所拥有的信息无法查询或者核实。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审查不到位、更新过慢,导致企业征信信息不完全,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未来银行应该将精力放在强化管理上。

3、对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向的硏究

新型融资工具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多元化,让其变得更加有创意。王岩(2005)[19]等人详细分析了远期外汇买卖、期权、保函、期货等当时十分创新的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文中用大量的流程图详尽阐述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创新型操作流程。[2]

刘肖原.李黎[6](2009)黄涛[7](2010)何宪民(2010)曾海燕(2010)等学者。从企业、银行、法律若干方面,找到了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阻碍,同时认为应该加快业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银行的业务量得到提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约束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或者是应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上,来根源性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