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的货币在其国界之外,能够获得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交易、兑换等的能力,最终成为国际间认可的货币的过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
1.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目前对货币国际化的含义,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概念都比较宽泛。国外对国际化的认知中,IMF(1946)的定义是说: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的货币在其国界之外,能够获得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交易、兑换等的能力,最终成为国际间认可的货币的过程。Cohen(1971)则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定义,认为不论是因为私人的想法或是官方的行动,只要一国货币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了货币发行国之外,也就是其职能由国内扩大到国外,它就有了国际货币的特征,从而成为国际货币[1]。Hartmann(1988)认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它被其他国家的公民或者企业所接受从而当做国际储备或交换方式时就开始了[2]。
国内的定义都比较相似。沈连涛(2012)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就是货币在货币发行国为它扫除障碍创造好一切条件后,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市场上自由地买卖[3];曾漳(2013)认为货币的国际化是通过其能够被国境之外的机构当做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等,也就是在境外展现其除了本币职能以外的其他货币职能而体现的,即从货币发行国到区域,再到国际[4]。
2.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在2015年的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而新货币篮子确定的10.92%的人民币权重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对此,刘陈杰(2016)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篇章开始于人民币被纳入SDR篮子,这是对我国货币在贸易和金融市场影响力的肯定[5]。而张光平(2016)认为这当之无愧是人民币国际化中最大的里程碑事件,其中满足“可自由使用”的各项标准参数也是2015年最显著的特征和亮点,同时,人民币首次取代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和在全球银行体系负债排名第五等指标也应是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参考,总的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正在明显提高[6]。
根据2016年7月24日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综合反映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标RII达到3.6,五年间增长逾十倍。但与此同时,受加息影响的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回升,美元开始发力,其在2015年的国际化指数由54.17上升到54.97,与这些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才刚刚开始[7]。
陈建奇(2014)在其综述中认为尽管当今金融各界对于超主权货币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兴趣,但短时间内,由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规则难以被撼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推动多元化货币发展的主权信用竞争将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目的。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本币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逐渐解决被动累积巨额外汇储备的难题[8]。
3.人民币国际化条件
国外学者中,Dwyer Jr.and Lothian(2002)总结了国际货币的五个关键特征:价值较高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币值发行国在国际中处于贸易主导地位④本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良好⑤国际货币的诞生是经济长期选择的自然结果,不是人类所安排的[9]。Andrew(1961)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才产生了国际货币,而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能够在世界上流通的时间以及它与别国货币相比较而言的优劣程度都是能够从其发行国的经济强弱上表现出来[10]。Mundell(2003)认为,国际货币的诞生需要各国人民对于其各方面稳定的认可,而这些稳定又和它在国际上流通的规模、发行国的经济强弱等密不可分[11]。
国内学者中,蔡乙萍(2005)认为人民币可以分别从值稳定性、汇率制度合理性和完全可兑换性来采取相对应的国际化政策方针[12]。朱堃(2011)从政治地位,经济以及贸易规模还有汇率制度考量,认为人民币已经做好走向国际化的充分准备,国际化的趋势将是一定的。何可人、王辉(2012)认为影响政治实力也是人们所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13]。邱崇明、刘郁葱(2010)则认为金融业竞争力的强弱相比较实体经济的竞争力而言,不是支撑货币国际化的长期条件[14]。赵锡军、宋晓玲(2009)对于货币地位的决定因素概括为六大点:一是经济和贸易规模。二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三是货币公信力;四是网络外部性五是转换成本和国际地位惯性。六是政府意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