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的文化真实性问题研究(2)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2.1 客观主义真实性 1.2.2 建构主义真实性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2.1 客观主义真实性

1.2.2 建构主义真实性

1.2.3 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1.2.4 存在主义真实性

1.3 国内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4 研究总结

仔细推敲,客观主义对真实性的评判标准是片面化的,会导致人们陷入关于真实性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中。而建构主义真实性虽然是当下关于真实性研究的趋势和主流,但近些年来,建构主义真实性暴露出 “谁的真实性”问题,引发真实性建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牵涉出旅游开发中各主体的问题。不仅如此,虽然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观点略微激进和开放,但也陷入了一种“否认当下真实性的存在”和“阐述旅游主体的真实性是不会受其影响”的矛盾。为真实性研究树立了崭新视角的存在主义真实性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忽略旅游客体,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最后,尽管“存在主义真实性”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创新点,但是文化旅游不但应该重视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还应该关注旅游客体的真实。单纯的存在主义真实性不能成为文化旅游的原因,其忽略旅游地客观真实性的问题决不能小觑。于是可以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真实性的内涵是可以变动的,并且它们的评价主体并不是统一的。换而言之,它们的立场并不是斩钉截铁的,而是充斥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思辨味道。

总之,关于“文化真实性”的研究成果表面上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实际上旅游研究中对“文化真实性”的认识仍然处于一种模糊、似是而非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于“文化真实性”的研究并没有找到一个共同讨论的基点,都是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没有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出发。正因如此,才出现“文化真实性”研究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和民俗旅游开发中各主体认知的偏差问题,造成“文化真实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因此,在对国内外资料的研读下,认为片面强调旅游客观主体的真实性或旅游主观主体的真实性都是不全面的。文章既重视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也重视旅游主观的真实性;既看重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更看重民俗旅游中民俗文化的保护。归根结底文章中的“真实性”是由民俗旅游客观的真实性和民俗旅游主观的真实性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旨在用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民俗旅游开发中“真实性”问题。

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

2.1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对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的研究源于旅游活动对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文化真实性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俗旅游如一棵春笋拔地而起,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民俗文化受到侵害、民俗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受到破坏等。于是,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大量旅游研究学者和专家都对文化真实性进行探索。基于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国内外学者在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的内涵上,认为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的内涵就是民俗文化的真实性,追求的是文化传统的保存和发展以及旅游者真实感受和期望的获得,即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是民俗旅游客观的真实性和民俗旅游主观的真实性的结合。

2.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特征

2.2.1 文化真实性的发展性和多变性

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成不变的[8]。早期的文化真实性研究多数强调所谓的“原汁原味”,所关注的民俗文化也是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传统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初期,大量的旅游者进入民俗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了一定的人为影响。于是,以客观主义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反对民俗旅游对民俗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保护“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但是,根据文化变迁理论可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处在一种恒变的状态中,都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只有顺应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够保护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要以动态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看待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