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薪酬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关系研究以工作价值观为调节变量(3)

公平与否的比较从两个维度进行。 维度一:横向比较。OP/IP=OA/IA (OP---对自己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投入的感觉,OA---对他人报酬的感觉,IA---对他人投入


公平与否的比较从两个维度进行。

维度一:横向比较。OP/IP=OA/IA

(OP---对自己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投入的感觉,OA---对他人报酬的感觉,IA---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当等号成立时,员工认为自己的所得是公平的。若左边自身的投入获得比大于右边他人的,则本人获得高回报,若自身小于他人的投入获得比,则员工获得低回报。

维度二:纵向比较。OP/IP=OH/IH

(OP---对自己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投入的感觉,OH---对自己过去报酬的感觉,IH---对自己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此算式划等号时,员工感受到公平,若员工认为现在所得与付出的比率相对过去来说更低,员工会相应的选择降低投入以寻求平衡。

当员工感受到公平时,他们的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能够维持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处于高工作绩效状态[22]。当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时,相应的薪酬满意度会降低,他们会做出相应的调整,降低效率,减少投入以追求平衡,如此会造成效率底下、工作积极性差等影响[23]。若比率差距过大,员工甚至会产生反面情绪,做出有伤组织绩效的行为乃至离职[24]。当员工认为报酬投入比高时,会产生积极情绪,维持高绩效状态,但此种激励方法成本过高,企业中一般不会采用此种方法提高员工绩效[25]。

薪酬满意度的提出便是以公平理论为基础,员工对相关指标进行一系列公平与否的评判,得出满意的程度。

2.2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于1964年提出的过程性激励理论,又称“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26]。期望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且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对自身事业生活的发展及人生走向有自己的规划与基本的预测。所以,当他们计划想要实现什么时,经过评估自己对达到标准的积极性与急迫性,以及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达到标准的概率,当这两项的水平都够高时,就会构成一种激励作用于自身,使其努力提高效率、克服困难、完成计划、达成目标[27]。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及员工对既定目标的渴望程度,期望值即他认为通过不断奋斗、克服困难、寻求外界帮助,能够达到目标的机率[24]。例如:企业给生产一线的员工制定生产零备件目标数,若月达标则可获高绩效奖,员工十分想拿到奖金,则效价高,对员工来说若投入精力、提高效率是有很大概论完成企业所定目标的,则期望值高,所以,对员工来说这项规定对他的激励力大[28]。

期望理论是构成薪酬满意度对组织承诺影响关系的基本理论,其影响机制如下。若企业制度的薪酬制度、薪酬激励等(即薪酬满意度高)对员工有足够的吸引力,则此时员工的效价高,企业目标制定合理,员工通过自身奋斗、提高效率、寻求外界帮助等方式有很大概论能够达到目标,则员工此时期望值高,所以此时员工会有高激励力,他们会在规定时间之内寻求一切方式努力达成目标[29]。当他们达到目标获取到各种经济报酬(奖金、加薪等)或非经济报酬(休假、高组织认同感)时,他们会对组织更加信任、更加认同组织的管理理念与文化,规范承诺受到影响,会相应提高;同时考虑到现在获得的各种待遇与认同,及离职的机会成本,继续承诺提高。所以总的来说,员工组织承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