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承袭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研究者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卢因从教
(二)研究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承袭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研究者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卢因从教师的领导方式角度将师生关系分成了三类: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西尔贝曼则是对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类,将其分成依恋、冷漠、关怀和拒绝四种类型。
90年代以后,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慢慢演变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师生关系:罗伯特和皮安塔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满足彼此的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心里联结。良好的师生互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的影响,对于教师,可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皮安塔和斯坦伯格认为亲密、依赖和冲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三大因素;豪斯将师生互动也分为回避、安全和矛盾三类。[3]
人本主义教育在世界各地盛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卡尔·罗杰斯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建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师是一位“促进者”,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促进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生活。
(三)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笔者利用自身在小学实习的优势,观察小学师生之间的点滴,观察小学师生在自然环境下的相处之道,以此更好的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之法。
②访谈法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与小学生、与教师进行交谈,来了解他们在师生关系上的看法,包括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
③调查法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关系,教育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教”促进学生“学”的关系。简单来说,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二是心理关系,它包括了认知和情感上的关系。在师生交流互动中,除了简单的对白,更深层次的是情感的交流,它贯穿师生关系始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情感就是维系师生良好心理关系的根本。[4]
三是社会关系,也称为“个人关系”。学生是未成年的社会成员,教师作为一位成年人,与未成年学生之间存在着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都反映在师生的“教”与“学”上。
四是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层次最高。学生是稚嫩的,尤其是小学生,不谙世事,分辨能力欠缺,而模仿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会无意或有意的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道德上的影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而师生关系构成了特殊的“道德共同体”。
2.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字面意义是应付升学考试的一种教育制度,重点学习考试科目,主张学生重复性学习,尽可能增加学习时间,考试分数就是学习效果,由考试分数来影响学生的将来。应试教育的出发点是国家选拔人才,随着应试教育实行的力度与深度,弊端暴露出来了,应试教育磨损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分数成了学生最大的噩梦,扼杀学生的梦想和活力。
3.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顾名思义,是人在从事的某种职业上应该具备的素养,包括信念、专业知识、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都在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决定了其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学生,是稚嫩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