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参加培训班现状调查(2)

为什么要在“选择”上打上引号呢?因为这些培训班并不全部都是由学龄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家长帮学龄前儿童报名的


为什么要在“选择”上打上引号呢?因为这些培训班并不全部都是由学龄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家长帮学龄前儿童报名的,甚至勉强学龄前儿童去学习的。甚至在有的学龄前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不想上的情况下,还是会让孩子们去参加。而且有些学前龄儿童所上的培训班不只一门,有的甚至会同时进行两到三门。但有部分孩子表示很喜欢上培训班,并很享受上培训班的过程。但也有部分的孩子表示大量的课外时间被占用来上培训班或做作业、练习使得身心十分疲惫。由此可见在二零一二年九月,国家颁布的《3—6 岁学龄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的这一教育意见在现实中并未被切实。但家长们也是满腹委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们有更好的升学环境,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这些培训班的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 研究意义

在今年举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6日举行的部长问答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回答了记者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提出,“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这一问题的问答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笔者可以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研究家长让孩子参加培训班的动机和目的,为家长的教育计划提出科学有建设性的教育建议。我们还可以从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探究学龄前儿童是否适合参加现阶段所参加或所计划参加的培训班,探寻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如何最大化的在符合孩子学习特点的同时促进孩子认知以及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此,此次研究是具有相当程度现实性意义的。

二、 相关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学龄前儿童

本文的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年龄为三至七岁。在此阶段的儿童已经产生抽象思维,并能够对抽象的数的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能力也逐渐初步发展起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不论是生理上的发展还是心理上(感知觉、社会性、动作、认知)的发展都会伴随着一定的成长规律逐渐成长。

2.培训班

一种旨在提高受培训者的某种知识,技能,或改善某种心态,形成某种习惯,而举办的培训活动。在本文中,培训班特指针对年龄为三至七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的培训。      

现今社会学龄前儿童培训班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培训儿童某方面的技能目的培训班,这一类培训班主要是是由培训机构以教育市场的需要为基础,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针对德、智、体、美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进行培训。这一类培训班的初衷是帮助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之外学习某一种技能,或某方面兴趣,所以又称——兴趣班。而另一种培训班则是教授学龄前儿童学科知识为目的而展开的,例如拼音、英语、数学。由于国家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严禁“小学化”,所以这一类型的培训班的开展多为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的超前教育。这一类型的培训班教育,在国外又被多称为“影子教育”。

(二) 相关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的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观察者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并且知识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大众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着同样的理解。因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建构并且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