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国学教育的实践层面,人们对于教法、学法的观点莫衷一是。尤其在盛行国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如何开展国学课堂教学实践成为了许多老师关注的热点
但在国学教育的实践层面,人们对于教法、学法的观点莫衷一是。尤其在盛行国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如何开展国学课堂教学实践成为了许多老师关注的热点。关于国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从语言文字的载体出发,国学教育的学科性更多地体现在语文教育上,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但它又可以作为从语文学科延伸开的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如一些学校专设的国学课。因此,笔者认为,国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存在一定的相关度,又不完全相似。本文将立足于小学课堂教学角度比较研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研究现状
1.关于小学国学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关于小学国学与语文教学的比较研究
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此研究从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理论体系角度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要求。近年来,弘扬国学教育的思想屡被提出,从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三条到2012年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都明确指出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2014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但从当前的研究看来,对于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体系的研究并不深入,简单的学科渗透不能使国学教育的优势显现出来,国学教学机制不明晰。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是研读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黄金时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适当的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有效的国学熏陶是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涵养学生的人性,陶冶学生的性情,为其导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其次,它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20世纪初的“国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源头,经过言文分流以八股文为鲜明特点的“国语”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转变为言文合一的应用语文教育。追溯语文课程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和国学是同一始源——“国”,为传承国家精神、民族文化信仰而服务,而在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古诗词、文言文的传统文化内容占比少,学习目标低、课程评价单一。作为传统经典文学的学习理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厘清国学经典教学的特点,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教材的教学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
第一,对小学国学教学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建设。现有的国学教育停留在“形式化”和“功利化”的现象,机械化地模仿古人,口号式地鼓吹古学,都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在实处。建设完整的小学国学课堂教学体系,是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明确了学校教育进行改进的关键处,为促进形成系统的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提供帮助。
第二,研究有利于优化和完善国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
“国学课怎么上?”一直是一线教师的关注热点。课题从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目标、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和方法几个维度来对国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能够优化和完善国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作为模型或范例的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利于落实文化传承和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