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江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3)

1.2.2 全面开展(2016年1月—2月) 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把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从而实现从景点旅游向


1.2.2 全面开展(2016年1月—2月)

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把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从而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从而进一步升级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全域旅游正式成为全国旅游工作的重点,其创建区域也从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从262家首批创建示范区分布可以看出,国家旅游局有意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来带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另外,建成的旅游数据中心,也成为考核标准的基础,它为后期制定整体措施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其次,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62家首批示范区中,江苏占据8家。

1.2.3 深化推进(2016年5月至今)

2016年5月,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提出了八项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优先策略。李克强首次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行动。

此外,我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中,发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并以四个“什么”提出了全域旅游工作细则,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什么样”。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全域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规划。在四项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12项细化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重点,考核指标更具操作性,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性更强[4]。

1.3 全域旅游模式的特征

1.3.1 从单一的景点建设向目的地统筹转型

全域旅游的全地域性要求整合区域内的全部旅游吸引物,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的旅游目的地来创建。旅游吸引物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单一的景区景点,而是要统筹区域范围内能为旅游所用的各类社会生活资源。如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生产劳作方式,具有当地观赏游憩价值的节庆活动等。通过全域范围内的打造,整体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在游客可到达的区域都有一站式的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的氛围,实现处处是风景,全域做到宜居宜游。

1.3.2 全域优化配置资源

全域旅游所提出的新的旅游资源观,需要将现有的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以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除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还有选择地从养生、教育、生态、金融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拓宽,带给游客多元化的完美旅游体验。全域旅游树立了“一切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以旅游为导向,统筹配置整合资源,包括旅游景点景区、宾馆饭店、旅游交通和体验休闲等各项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旅游产业链的大旅游格局。

1.3.3 全域全程化旅游服务

全域旅游下的旅游服务需要做到一致性和一站式。为了实现游客在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保证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便捷地获取所需服务,需要推进区域范围内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全区域按照旅游景区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进行创建和运营,形成区域良好的独特旅游环境氛围,一体化和智慧化旅游服务,着力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以及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重游率。

1.3.4 全域“旅游+”功能

全域旅游旨在从原先的封闭式旅游行业自循环经济转型为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旅游发展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链转变,丰富各种休闲消费业态,拉动综合消费。并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经济、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