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江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4)

1.3.5 全社会协同管理旅游工作 全域旅游的目标是全社会共建共享。全域旅游需要地方政府起到主要领导作用,强化协调职能,全社会多元共治,发挥行业


1.3.5 全社会协同管理旅游工作

全域旅游的目标是全社会共建共享。全域旅游需要地方政府起到主要领导作用,强化协调职能,全社会多元共治,发挥行业作用,强化各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另外,还要求各级管理部门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机制改革,摒弃“围景建区”式的内部管理,形成全社会、多部门协作的综合管理体制。

1.3.6 旅游成果主客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要做到游客收益和居民获利,需要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实现主客共建共享。既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优质化的旅游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又要保证区域生活休闲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给当地居民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1.4 全域旅游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

1.4.1 全域旅游≠全景旅游

一旦创建全域旅游,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为了规避风险,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全域旅游,评估本地区域是否具备创建和开发条件,不能一哄而上,避免掉进误区。目前,一些部门和领域界概念化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不断地在“全”上做文章,一味地将全域旅游概括为全景旅游。这些认识误区势必会影响区域可持续规划和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区域地理空间存在差异化,有些区域是不存在旅游景点的,就需要人工造景。但是以省、市、县这样的空间尺度人工造景就目前旅游发展趋势而言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也会得不偿失。第二,全域旅游变全景旅游,忽视了全域的概念,抹杀了旅游的重点,同时忽略了旅游由景区向区域活动体验过渡的正确方向,造成游客规模无法集聚,停留时间过短,重游率偏低,难以实现旅游消费多元化趋势和旅游效益最优化。

1.4.2 旅游规划≠一把抓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发展务必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对区域旅游进行规划开发时,应正确认识全域旅游规划,客观分析旅游资源,确保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够受到旅游市场的认可。前期应对区域空间进行充分调研和合理规划,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中,应做好因地制宜,主次分明,要有选择性地制定重点区域和项目,在区域空间和旅游功能上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1.4.3 旅游开发≠墨守陈规

全域旅游开发需要树立创新的意思,保证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有的旅游开发还处于相对静止、缺乏创新的状态,存在简单复制和跃进式开发的现象,所以全域旅游开发需注重改革一成不变的开发方式,整合区域内部各方面资源,满足游客多样化体验和多方位的需求,科学合理进行整体开发。

2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2.1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与发展历程

2.1.1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地理环境是旅游活动的载体,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乡村地区地势低平,河湖较多,水网稠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适宜旅游活动的进行[5]。

交通区位因素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的硬性条件之一。江苏省交通便捷,交通线路覆盖全省。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公路里程15.7万,20世纪90年初规划的“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全面建成。江苏省拥有12个民用机场,铁路交通已覆盖全省,以南京、徐州为中心,有京沪、陇海等重要干线,可直接到达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江苏水运发达,南京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拥有7个主要港口,5个沿海主要港口[5]。

江苏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景观、名胜古迹、节庆活动和旅游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区。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的文化主要由“吴文化”、“金陵文化”、“淮阳文化”、“海洋文化”等组成,乡村旅游发展中融合了地方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特色小镇、古街等。目前江苏省拥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和名村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