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上,日益发展的峥嵘现状下任存在着不少问题。上海市委韩正近日来指出生态环境是影响上海发展的短板。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完
而事实上,日益发展的峥嵘现状下任存在着不少问题。上海市委韩正近日来指出生态环境是影响上海发展的短板。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系、积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生态环境质量内涵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指标的权重,对上海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城镇化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为解决上海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城镇化问题,并结合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调研以上海地区居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上海的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展开分析,客观地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目标主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具体目标主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近年来上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什么样的一个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各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演变趋势与特征如何?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和政策?还需采取哪些措施和政策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理论研究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Edward Howard(1898)从“田园城市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与生态环境两者相平衡的生态关系。此后,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先后提出一系列理论。“库兹涅茨曲线”又称倒U曲线(Kuznets,1955)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收入状况呈倒U型曲线。( Wright,1932)莱特根据当代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提出了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广亩城市理论”、“诺瑟姆曲线”( Northam,1975)表明城镇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较慢的第一阶段、城市人口快速集中的第二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第三阶段,“压力-状态-响应”模型(Rapport et al.,1979)等思想和理论。以上几个理论的国外学者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和调查,大部分是关注某一部分区域范围或者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关系密切这一命题,反映出的城市化空间以及城镇化规律的发展,然而,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相关研究开展的比较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依旧是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但是保持持续高速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因此,着眼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 国内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逐渐开始研究,,学者们先后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马世骏等,1984),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工业、城镇建设、社会体制改动涉制约生态自然资源的发展、(王如松等,1988)提出了将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被整合到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城市生态库”的概念,相关城镇化生态系统研究逐渐崭露头角。21世纪以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开始探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促进关系(方创琳等,2008;苏昕等,2014)。刘耀斌(2005)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模型,建立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从时空角度揭示了区域耦合关系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32]。近年来来,城镇化已然成为热门研究话题 ,表现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研究偏向空间角度来表现出城市化体制的演变,过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城镇化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上,但没有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