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学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试教育的问题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它旨在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试教育的问题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它旨在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教育救助经验,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同时,教育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据有关调研报告可知,173户城镇居民中有54%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人均一学期费用为1208元,从幼儿园念书到大学20年间共花费5.5万元,其中还不包括学生生活费用以及大学期间的学费9000元左右,目前,许多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0-300元左右[1]。显然,如此大的教育成本使得他们难以负担,因而造成了大量贫困学生的产生。这就对教育救助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问题,逐步完善政策,才能更好的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就上海而言,外地生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贫困生的数量也在增加。所谓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低水平,且相比之下学习费用上有困难的在校大学生[2]。并且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但人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教育救助政策的研究,保证资助工作的开展。

(二) 研究目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救助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通道、减免一定的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助学贷款等几个方面[3],本文通过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搜集相关资料和调查,对大学生教育救助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锻炼自身独立分析的能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我国高校教育救助研究主是以"奖、贷、助、补、勤、减"等多元的贫困生经济救助以及心理救助等角度的切入,探讨我国教育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救助体系。提高教育救助的水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接受教育权的重要意义。当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无法顺利毕业时,就会阻碍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教育救助政策是承认贫困生完整公民身份,切实保障贫困生作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之一的接受教育权的一项措施,是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重要体现。

2. 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比较,完善贫困生教育救助的突出问题,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规划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以及就业质量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完善的教育救助体制能够使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本发展得到提升,进而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落实并不断完善现行教育资助政策,关乎大学每个贫困生的基本权利,关乎教育公平,关乎民生。并且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都是减轻甚至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给予大学生经济保障,让他们免去经济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使得我国人力资本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