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公”行为的原因研究(4)

(二)选择考公的目的多种多样 通过与受访者的交谈,发现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的目的并不相同,有的表示自己选择考公并非是找寻适合自己或者专业


(二)选择考公的目的多种多样

通过与受访者的交谈,发现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的目的并不相同,有的表示自己选择考公并非是找寻适合自己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表示是想要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还有的表示是考虑到公务员竞争比例,以押宝的心态搏一搏。

受访者E认为“我学计算机的,但是现在程序员太多了,我父亲就建议我考乡镇的公务员,毕竟比程序员发展大,我也不想以后就写程序”;

受访者K认为“没办法,专业不对口,又不想当老师这么累,乡镇要的人多,好考”; 受访者M认为“虽然学日语,但是水平不行找不到好工作,公务员最起码是铁饭碗,工资也高,以后如果能用上日语,发展还会进一步”。

但是正因为这种认知使得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不能够对自己职业方向形成明确认识,也没有对公务员岗位需求与自身情况的协调性进行深入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报考公务员上的非理性。

(三)重复报考与弃考并存

由于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大学生对自己是否能考上的不确定性很大,从而使许多学生一方面选择同时报考国家、省、市等各层级公务员, 另一方面又放弃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现象并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报考公务员考试的人数中,通过审核的人数为152万人,参考人数为99万人,而2016年通过审核人数为138万人,参考人数为111万人,2015年通过审核人数为130万人,参考人数为96万人。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2015-2017年三年中,有63万、26万、34万人虽然报考了考试,但最后放弃了考试。在访谈中,也存在因各种弃考现象。受访者B认为“我报名了国考和省考,国考的时候没准备充分也就不去了”; 受访者H认为“当然有报名后不去的啊,看身边很多人没去,我就也没去”;受访者I认为“我买了很多书,报了国考,结果实在复习不进去,后来也没考试,书都卖了”;受访者J认为“我之前报了名,结果赶上了秋招,看到有好的就业机会,就没去考试”。

(四)随大流选择考公

大学生考公选择,并非都是当时决定,而是在长期认知中各类动机综合影响情况下,使得大学生形成了考公想法。而在学生选择如何就业过程中,学校则应当通过组织职业规划为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提供指导。但是我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忽略了对学生择业自主性的指导和关注,以此使得很多大学生随大流选择考公或者毕业即失业。受访者A认为“学校开过关于就业指导的课,大家都在玩手机,老师讲的也没意思”;受访者F认为“上过就业指导课,分组做活动还算有意思,但是做展示永远是那几个同学,也轮不到我们,挺无聊的”;受访者J认为“我们课上都是鼓励自主创业,家里哪有资金让我们去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