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的角色扮演游戏有不同的特征,对中班幼儿来讲,一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其游戏主题得以拓展,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复杂度相对增加,对角色
不同年龄段的角色扮演游戏有不同的特征,对中班幼儿来讲,一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其游戏主题得以拓展,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复杂度相对增加,对角色的扮演要求随之提高。二是中班幼儿有了初步的规则和目标意识,对游戏充满热情,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情节,把握好角色,有时还会有创造性地发挥,且在游戏结束后,积极地参与评价,对老师指出的问题,能够虚心接纳并认真改正。[1]
角色扮演游戏的内容源于幼儿自己的真实社会生活,并由教师进行适当改编。因此,角色扮演游戏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大。但要注意,幼儿所扮演的角色内容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生活,而是教师参照现有游戏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幼儿在扮演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适当发挥。
角色扮演游戏的意义体现在:一是可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3-6岁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容易接受游戏角色灌输的行为习惯。二是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首先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环境,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交流、合作、分享、理解等社会性。
(二)幼儿社会性概述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模仿真实生活,发展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能够进行自我约束,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体现。中班阶段是幼儿秩序性发展时期,涵盖了幼儿在社会化发展中的主要行为方式。[2]
幼儿社会性的特征包括情境性、模仿性、逐渐稳定性等特征。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动机容易受到情境的制约,在特定的情境下,幼儿会产生相对应的社会行为。模仿是幼儿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表现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体现在自身行为上,是幼儿社会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在幼儿园和社会生活中,与同伴、成人交往经验使供他们参考和思考的社会行为不断增多,使自身情感体验和行为认知逐渐由相对肤浅、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幼儿社会性的内容包括社会交往、道德、情感、自我意识、个性等方面。具体为能够与他人沟通、分享、合作;遇到问题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做出合理判断,找出解决方法;改掉自私、任性,不以自我为中心等,能够体谅、帮助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大方友好地与人相处。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社会交往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学前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和外界的交往中,幼儿个体不断发展社会性,获得了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并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社会交往的需要。[3]
(三)角色扮演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合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充分地表现着自我,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与同伴和周围环境建立起和谐愉悦的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合作分享的能力,促进其个性、情感成长。所以鼓励幼儿进行社会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水平,加快幼儿社会化发展。
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遇到问题时,可以动脑筋,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身心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愿。[4]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将他们积累的各种生活经验再现出来,并通过操作及与同伴的沟通、合作及分享,加深对于生活经验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自身社会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