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推送了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5],文中提及的直播教学模式使人们看到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希望
2018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推送了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5],文中提及的直播教学模式使人们看到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希望,但也招致许多质疑。面向640所学校、24万名学生的“直播班奇迹”是否只是集中优质生源的结果?88人进清北,大部分人考取本科,究竟是在线教育的功劳,还是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结果?直播班是否是财政大力支持下的个例?互动的缺失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直播与不直播的班级间是否会引发另一种形式的不公?种种问题给直播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本课题试图探究在线教育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各类在线教育模式,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在线教育模式的特点,总结各类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影响城乡学生互联网学习的各类因素,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K12在线教育
“K12”又名“K-12”,全称为“Kindergarten to 12”,意指美国教育体系中的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在中国通常指小学到高中学段。K12在线教育即面向K12群体,以互联网为介质的线上基础教学活动
(二)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
关于公平,最为著名而且影响深远的论述来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其中提到了关于“无知之幕”的观点,即要求人们摆脱现实现刻的各种感觉和知识,在现实生活面前拉开一张大幕[6],使人们纯粹从零点开始考虑正义的原则。放到本文中,可以理解为抛开当前全部的具体状况重新选择,在只看教育质量的情况下,考虑人们会选择农村还是城市,当认为两个选择难分好坏时,就认为达到了理想状态的公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想状态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它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标杆,让我们能够看到要达到教育公平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公平说的不是结果的完全平均,它首先表现为教育机会的均等。现代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最底线的要求是让每个学生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证,在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实现了这一点。另一个更高的要求是要让每个学生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方面具有相近的地位,这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机会均等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获得最适合他们的教育,这属于层次最高,也是最难做到的公平[7]。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本文的教育公平主要为第二种定义。
在这一定义下,要判断某一事物有没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看的是有没有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举个例子,一个城市孩子报了辅导班之后成绩上升,这对周围其他城市学生公平吗?这是公平的,因为其他人同样有机会去报这个班,但对教学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边远地区孩子来说,他们的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能接受到同样辅导班教育的机会远远小于城市孩子。因此这个辅导班的存在促进了一定范围内的公平,而造成了更大范围内的不公。
对教育公平的衡量,则要看的是新事物的存在是否让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取得了相近的成绩,或是至少缩小了他们间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学模式,农村还有很多因素如父母知识水平、农活、经济水平等使得农村孩子处于劣势,但这不能说明新事物没有作用。
(三)在线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