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宿舍氛围研究的进程 第二阶段,2006~2010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此期间,自200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肯定宿舍文化建设成果,要求重视宿舍氛
2、 宿舍氛围研究的进程
第二阶段,2006~2010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此期间,自200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肯定宿舍文化建设成果,要求重视宿舍氛围的形成,强化宿舍教育功能以来,大多数学者对宿舍氛围的研究已从宿舍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转向以宿舍文明建设为重点的宿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如2007年刘强、王永杰在《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文章《对大学生文明宿舍建设的几点思考》、段汝和在《高校后勤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加强学生宿舍文明建设》、还有同年张启春在《高校后勤研究》上发表的 《加强宿舍文明建设、形成优秀宿舍氛围》等。
3、 宿舍氛围研究改变
第三阶段,是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一直到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促进宿舍的整体氛围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高校宿舍的管理难度大大的提高了。在一个这样的条件下,应该如何提高宿舍的整体气氛,已经成为广大学者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目标。例如2012年金鑫、王丹丹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宿舍氛围形成的影响及原因分析》、2013年袁传品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论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生公寓管理》等。
(四)相关理论
1、宿舍氛围的含义
目前,宿舍氛围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对前人定义的分析,我们从两个层面对高校宿舍氛围进行了判定:
(1) 客体层面。气氛的具体化是指“宿舍成员整体的衣服穿着、日常生活用品的放置位置、卫生情况与宿舍规定联系在一起”。
(2) 主体层面,具体分为个体和群体层面。在个人层面,认为氛围是个人对宿舍的认知,影响个人的行为。这种感知只代表个人对宿舍气氛的感知,影响到个人在宿舍的行为,但会通过成员间相应的情感传递影响到整个宿舍气氛:在集体层面,认为气氛“存在于宿舍全体成员的共同感知中”。宿舍气氛由客体和主体(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的互动构成。
2、宿舍氛围的内在机制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管理学教授Tubbs的小团体互动理论认为,小团体的互动,即背景相关因素(个性、性别态度等)、内部因素(领导、团体规范、沟通),结果(气氛、问题解决)相互影响:背景因素先于群体存在和第一影响群体。不同的内部因素也会对群体产生影响,这会导致背景和内部因素的反冲。根据以上理论。宿舍气氛的形成机制如下:不同背景的成员在同一宿舍聚集,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短期内形成其他成员(领导者)的个人感知,因为他们的脾气不同,在性格上有差异,兴趣上的迥异。长期的交流和模仿,个体感知的一部分成为群体感知。背景、个体感知和群体感知的交互作用形成宿舍氛围,宿舍氛围又影响着前三个:随着宿舍文化的氛围,伴随着宿舍规范的氛围最终沉淀下来,寝室从表面与深层影响宿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