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不占优势。为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是
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不占优势。为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鉴于此,研究小学课堂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节学习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并使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协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一点积极的参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三)相关概念界定
1.学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A. Bandura(1977)首次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和感受。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业上的应用,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2.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是由Zimmerman(1989)首先提出的, 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我国研究者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认知调节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促进自己的学习,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建构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学习环境的过程。
(四)研究综述
1.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包括:(1)直接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较间接经验大。成功的经验越多,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反之则降低。(2)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他们的行动及行动结果,个体会对自身能力能否胜任某项任务产生主观的判断。(3)言语说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受说服者的能力、专长、信誉受尊敬程度以及劝说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影响,但是效果不稳定且较微弱。(4)情绪的唤起和生理状态,个体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往往能够得到唤起,不同的情绪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的生理状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较大的影响。(5)归因方式,个体对于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2.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有几种理论观点,分别是:(1)自我调节学习的操作主义观。主要根据是斯金纳的行为操作主义理论, 认为人的自我调节学习行为也是一种重要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 是由个体过去和将来环境中的相关刺激所决定的。(2)自我调节学习的现象学观。十分重视自我调节学习的心理机制与内部影响因素, 认为个体总是依据对自己个人特征、能力等方面的自我体验和自我知觉, 也即自我概念来对外界做出反应。(3)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不仅由个人内部因素决定, 还要受到环境和行为过程的影响, 而且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且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察, 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二个过程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4)自我调节学习的自主意志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 强调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一面, 是行为活动的执行者。(5)维果茨基的自我调节学习观。根据维果茨基的言语思维发展理论强调自我言语指导对学习行为的作用, 认为自我调节行为受个体内部自我言语指导的影响。(6)自我调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观。Paris 和Byrnes(1989)认为每个学生都是“ 科学家” , 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建构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