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s上海私人健身教练服务选择影响因素及营销对策研究(3)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4Cs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私教行业的特点构建了私教健身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以上海市民为对象进行调研,希望了解影响消费者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4Cs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私教行业的特点构建了私教健身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以上海市民为对象进行调研,希望了解影响消费者私教健身服务选择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利用这些关键因素去分析现有的案例,最后将经验和教训推而广之,希望对我国健身娱乐行业起到一点启示。

(二) 文献综述

二、中国健身市场发展现状

作为高层次消费,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居民系统性从事健身运动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消费者能够负担健身器械、鞋服、俱乐部会员等支出,另一方面消费者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以及塑形的意识锻炼身体。因此美国健身行业起步于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20世纪 60 年代,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商业健身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健身运动才逐渐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但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推进,追求更好的、健康的生活状态逐步成为人们的诉求,目前我国健身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发展历史:起步较晚,发育不足

笔者根据网络公开资料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健身行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详细如表2-1所示。

表2-1 中国健身行业发展主要阶段

时间 发展阶段 行业需求 发展特征

20世纪80年代 萌芽阶段 随着简·方达健美操进入中国,健身开始在城镇居民中普及,以器械训练及健美操为主要项目的健身房出现,但总体而言居民的健康意识较为薄弱。 健身俱乐部的面积多位几百平米,健身项目选择有限,所需投资较小,多独立经营,尚未批量出现连锁健身俱乐部。

20世纪90年代 起步阶段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健身意识开始增强,马华的健身操在中国迅速流行。1995年6月我国政府也相继推出《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及《人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国民健身运动发展。 健身俱乐部的运营面积开始扩大,1000平米以上的综合性健身房出现,90年代后期浩沙、威尔士、中航时尚等连锁健身俱乐部先行者相继成立,开始引入国外健身房模式。但整体来看健身俱乐部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为落后,经营规模有限。

2000-2010年 快速成长阶段 经历过北京申奥成功、非典等事件,以及健身消费习惯的培育,人们的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体育健身需求快速在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市场普及,带动行业快速增长。 一兆韦德、莫派斯、青鸟等连锁俱乐部纷纷成立,非连锁健身房、酒店附属健身房等也参与竞争,倍力、加州健身、健乐菲力等国际俱乐部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时期健身俱乐部运营规模开始扩大,但同质化竞争严重,多采用收取会员年费模式粗放式发展。

2010-2014年 短期调整阶段 体育消费迎来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增速逐步下行,消费者对健身消费更为理性,且马拉松等其他赛事的火爆也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行业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短期调整。 供给端传统健身俱乐部的健身遇到一定瓶颈,重规模不重服务的弊端显现,且租赁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部分俱乐部盈利能力下滑,俱乐部数量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15年至今 二次成长阶段 在需求觉醒及政策等因素推动下,健身需求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普及,此外新型健身俱乐部的出现降低了健身准入门槛,行业增速回升。 教练工作室、新型俱乐部及互联网健身APP的涌现加剧了行业竞争,健身供给面临着升级,传统健身俱乐部也在探索优化商业模式实现长期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普及期结束后,2010-2014年我国健身行业遭遇阶段性瓶颈,增速有所放缓。2015 年健身热情升温、公共健身设施、新型健身俱乐部等出现降低了门槛,商业健身行业重启快速增长。据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达到4425家;2015年健身俱乐部会员数量达到663.77万人,同比增长21.3%。2015年我国健身市场规模约 300 亿元。截至2016年8月15日,全国共有国家职业资格持证教练 34,560人,同比增长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