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s上海私人健身教练服务选择影响因素及营销对策研究(4)

(二) 地域布局:东高西低,形式多样 收入提升是健身需求发展的首要前提。目前健身行业仍以“年卡/季卡+私教”模式为主,健身会员每年的平均花费


(二) 地域布局:东高西低,形式多样

收入提升是健身需求发展的首要前提。目前健身行业仍以“年卡/季卡+私教”模式为主,健身会员每年的平均花费在1万元左右,一线城市健身年卡价格通常在3,000元以上,健身消费需要有较高的收入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收入提升,更多居民有望迈过“收入门槛”从而有实力进行健身消费。2014年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约为4亿,体育产业规模为1.35万亿,到2020 年上述两个指标有望达4.35亿和3万亿。

体育人口扩张将带来更多健身用户,对健身房需求持续释放。健身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是很有效的方式,但对多数人而言,体育健身比较“反人性”、枯燥无味,因此更多消费者尤其年轻人选择健身房,在教练的指导监督下进行锻炼,并通过网上健身视频、健身 APP 等途径进行提高。据数据,2015.04-2016.03中国健身房最多的前十大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健身房数量增长超过50%。

图2.1 我国健身房数量前十大城市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健身意识等不同,我国不同地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有一定差异。据经济学人统计,2015年北京、重庆、辽宁、上海、天津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均超过 40%,接近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水平,其他省市的体育人口占比相对较低,尚有较大成长空间。我国部分地区体育运动人口占比接近发达国家,见图2.2。

图2.2 我国部分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与世界各国比较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在体育需求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健身行业早已度过普及期,传统模式弊端暴露更为明显。消费者对健身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跑步机、健身器材等简单器械锻炼,而是需求更为细化,大众消费者需要性价比更高的优质健身服务,高端消费者则需要更为专业、私人化的指导,此外,女性、青少年、上班族等群体的特定健身需求涌现,催化教练工作室、新兴健身俱乐部等供给业态层出不穷。2016年京沪两地健身房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详见图2.3。

图2.3 我国各地区健身场所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而在体育人口占比相对较低的广大地区,健身行业发展远未成熟,仍存较大市场空间。健身需求尚需普及和提升,健身俱乐部传统预售模式还有较大市场开发空间。即使考虑到人口差异,除北上深以外的其他城市健身房数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难以吸引经验丰富的教练人才,因此健身工作室作为高端需求的代表,数量占比显著较低。

(三) 产业支持:政策利好,推动发展

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类似,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服务业消费快速增长。继2014年“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政府多次出台政策促进体育、健康、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发展,健身领域也得到了政策支持。

2016年10月25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强调重点发展全民健身及业余体育。2016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扶持健身俱乐部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上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