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研究(2)

(二)研究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二)研究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幼儿人际交往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指南》社会领域部分,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人际交往”被视为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则成为了检验幼儿“人际交往”水平的一项重要目标。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学者们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下都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和成果。 彭菲菲和刘文(2002)在《冲突情境中3-5岁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及气质关系的研究》中,得出:1.男孩和女孩在同伴冲突中无明显差异2.儿童大多采用身体策略来控制自己,年纪越小越明显。3.儿童气质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活动性、负面性、任务坚持性、冲动性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方面都很显著 。  

黄胜梅(2007)在《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中 ,研究表明: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幼儿同伴冲突在游戏活动中分布最多,其次是过渡活动和教学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冲突在过渡活动中逐渐减少,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小班同伴冲突着眼于物的因素,中、大班则着眼于人的因素,且在大班出现了由游戏争议而引起的同伴冲突;幼儿在应对同伴冲突时最常用的策略为申明策略和直接对抗策略。原雪雯(2010)通过实验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发现4-6岁同伴的冲突发展呈现年龄增长而成熟,性别对于冲突应对策略运动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应对策略成熟程度与气质的情绪性和活动性相关,儿童的气质、多元智能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发展具有预测作用 。

目前,国外对于幼儿之间冲突应对策略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由于对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处于发展期。对于幼儿处理同伴间冲突采取策略的原因,不仅基于儿童心理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教师的追踪观察、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加用以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凡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立场放在第一位,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幼儿园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同伴冲突。在大班的日常活动中,幼儿同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几率更为频繁,因此研究大班幼儿采用应对策略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杭州市中等规模和中等水平的公办幼儿园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为杭州市下城区T幼儿园大二班中两名教师和30名幼儿,其中17名为男孩,13名为女孩,一名主班老师,一名副班老师。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现场观察法,主要就是针对两个环境下幼儿冲突行为和应对措施进行观察,包括在教师较多干预下的集体活动和干预较少的自由活动或户外活动,观察时间为两个月,得到幼儿冲突案例共有58件。本文针对每一件冲突中教师的态度、应对措施和应对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此外,本文还与两名幼儿教师实施非结构性访谈,进而针对幼儿冲突行为中教师的态度、干预和效果等进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