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训词“乖”的词义演变(3)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一个意义,往往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我作肥这种现象称作词义引申。一般情况下的词义引申我们指的是顺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一个意义,往往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我作肥这种现象称作词义引申。一般情况下的词义引申我们指的是顺向引申,即词语的引申义都和本义有着正向的联系,如:“完”,本义为“完整、完全”,《说文解字注》中释义为“全也”。而在现代汉语中,“完”还有用完了、了结等义,但是这几个意思的引申是一个方向的,且与本义一致。但是,顺向引申以外,还有一种引申,与其他义项引申的方向不一致,被称为反向引申。

而反义引申是造成反训现象出现的理由之一这点,早在清朝就有学者在词义引申的角度去研究反训的成因。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炳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中提出:“语言之始,义相同者,多从一声而变;义相近者,多从一声而变;义相对相反者,亦多从一声而变。 ”认为反训的主要成因是假借,且有许多学者都认可这一观点。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段玉裁对反训与词义引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