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方式和汉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为了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在很多高等院校推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方式和汉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为了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在很多高等院校推行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预科制教育。所谓的民族预科教育,指的是我国部分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之前先进行一年的基础教育,主要教学高中知识和一些公共课程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避免盲目和一些消极的心理。来自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和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高校的预科考试,预科考试的分数线低于相应省市或自治区的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但设定一个区间,例如80分左右。预科录取和重点院校录取同步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在达到预科录取分数线且被录取之后,可以进入相应高校指定的院系完成一年的学习,预科学习合格者,高校可以予以发本科或专科院系的录取通知,学生得以进入对应高校接受本科或专科教育。预科班是针对少数民族知识水平,制定相应的预科课程,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的一年教育中,提高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了解基本的知识架构,培养训练基本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分部分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和体育素养,相当于给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年的学习提高过渡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从高中阶段知识架构和综合素养到本科或专科生的过度,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打好本科或专科阶段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预科教育,它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特别的教育,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保障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进入大学学习,对家庭条件贫困及边远地区的人才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1.2研究问题的提出
高校预科教育给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本科或专科教育的过渡机会和学习机会。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自2009年设立少数民族预科班以来,已培养了近万名少数民族高材生。预科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等于多出一年的学习时间,借助大学预科课程,来完成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或专科学习阶段的过渡。预科教育的一年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高中文化课程,但教学的目的不等同于学生平时参加的针对高考的补习班,教学内容是高中文化课程和大学专业学习的过度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门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和预科教育的要求,组织并编写了对应的专业的预科教材。南京某高校在教育部编订的统一的预科教材的基础上,设立了竞争机制,采用激励及奖惩机制激发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及进步激情。该高校要求预科生必须根据我国教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学习,并参加定期的考试;要求少数民族预科生在结业之际必须晚上汉语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如果某一门考试不及格,将在当年取消该预科生进入该高校的接受本科或专科或专业教育的资格。
对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的环境、思维方式、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的历史、民族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他们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也影响着他们进入社会工作时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起汉族学生,遇到的适应问题更多,类似于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的适应、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和经营以及社会就业时遇到的各类融合及适应问题等。
例如在预科教育阶段,少数民族预科生一开始可能会出现语言习惯的不适应、学习节奏的跟不上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各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在完成预科考试选拔,进入高校进行本科或专科或专科课程学习时,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基础和统招生的差异,也经常出现跟不上讲师的讲课节奏、落后于同班同学、无法和室友良性互动等状况。在毕业前期,论文写作、答辩和在招聘会中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不能准确把握选题核心、书写能力限制、不能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等各种不适应状况。社工的介入,对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现状,完成不同阶段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工介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是什么,如何提升介入成效,如果切实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尚待探讨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