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一词源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
“发现学习”一词源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提示与建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发现知识要点,理解学科结构。布鲁纳主张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学科结构,继而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构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建构主义则是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构建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经验将会贯穿于他们的学习中,就像有一则经典的的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样。在寓言中,从陆地旅行归来的青蛙向其要好的朋友——鱼介绍陆地上与水底不同的景象,通过青蛙的讲解,鱼的脑海中形成了各种各样“鱼化”了的事物,例如鸟的形象是带翅膀的鱼。很明显,鱼在运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新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时也是如此,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接触新的知识。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3】。
而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已经提出合作学习的概念,后来受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等的推崇【4】。合作学习是指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活动作为课堂形式,教师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最后的评价标准是小组的总成绩。合作学习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前的距离,也推动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友好发展。
总而言之,在众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分组合作学习被逐渐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打开了师生互动多样化的大门。
2 分组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现实碰撞
在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摩擦。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
2.1 传统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上课形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与教师讲授法为主。教室里的桌椅一列列地如同插秧一般排列整齐,学生按身高的高低顺序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教师站在讲台上利用黑板板书或多媒体投影向学生详细地讲述知识点,时而邀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由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学生课后通过完成习题进行知识巩固。
而实验课大部分都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坐在座位上观察,通过观察总结出实验现象与实验规律,或是通过PPT或播放实验视频进行实验课。只有少数实验会由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而由于极少接触实验器材,导致众多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记录的数据也不正确。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 《科学》三年级上 第一单元 第4节 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植物图片,看看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植物都叫什么名字呢?(PPT播放荷花、浮萍、水葫芦、金鱼藻……)
这是什么呀?
学生:荷花、浮萍……
教师:很好,大家都认识这些植物。那这些植物有一个共同点大家发现了吗?它们都生活在?
学生:水里。
教师:我们知道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叫做陆生植物,生活在水里的也就叫做水生植物。今天我们就要近距离地来观察一下典型的两种水生植物……
上述教学案例片段中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学生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一个个问题的抛出从而建立起《水生植物》这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从课堂的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阐述着知识点,极少给予学生插话的机会,除非教师刻意停顿,等待学生对其问题的回答。学生的思维仿佛拉线木偶般地操控在教师手中,缺乏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