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阈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环境构建(2)

2.3.3隐性课程体系9 3校园环境构建的技术基础9 3.1校园环境 2.0 时代的技术解析9 3.1.1物联网技术架构及特征9 3.1.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0 3.2物理方式与虚拟方式


2.3.3 隐性课程体系 9

3 校园环境构建的技术基础 9

3.1 校园环境 2.0 时代的技术解析 9

3.1.1 物联网技术架构及特征 9

3.1.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0

3.2 物理方式与虚拟方式的比较 11

3.2.1 物理方式与虚拟方式的辨析 11

3.2.2 物理方式与虚拟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11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模型 12

4.1 要素构成 12

4.2 技术层次 12

4.3 功能系统 13

4.3.1 该模型的优势 13

4.3.2 该模型的局限 13

5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1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1 隐性教育

1  绪论

谈及“隐性教育”的概念及内涵需要先透析何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的前 身叫“附带学习”,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由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先生提出。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国外一些教育理论家逐渐注意到一种情况,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 教学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种无意识的学习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制 度特征、集体生活、学习气氛等密切相关,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于是,教育家为把 其与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相区别,就将其喻为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 课程、潜在课程等等。

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态度、规 范、动机不仅隐含在学校的 “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家庭、 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于是,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它不仅把视 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 展和意义的提升。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一文提出: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 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 方式及过程。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性环境”是隐性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

1.1.2 校园环境

上文提及的“学校教育性环境”一词的涵盖范畴其实很广泛。本文认为校园环境的教 育性和课堂教学的教育性皆应以学习者为主体,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学习者的主动 与自发参与为第一要义,因此,本文将以“学习环境”一词来指代“校园环境”。

正如教育有显隐性之分,课程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教育(课程)的承载体——学习 环境自然也可以分类成:正式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环境。

综上,显性教育之于正式学习环境有如隐性教育之于非正式学习环境,故本文探讨的 “校园环境”正是在隐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有效构建。

1.1.3 物联网技术

“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具象化表现是什么呢? 非正式学习环境并不新鲜,可以说早在西周时期,私塾作为一种办学的机构或场所,其中就不乏渗透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设计,比如台前的夫子挂画。而近代校园中的知 名校友雕塑、文化橱窗展板,甚至是草坪上一块“踏之何忍”的提示牌都属于蕴含着隐性教育理念的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设计。 那么,物联网技术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构建又有什么关系呢? 物联网技术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 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毋庸置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将极大地有别于传统校园环境,据此, 又可以将非正式学习环境分类为:传统化非正式学习环境与信息化非正式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