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人是社会交往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本应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与他人具有镜像神经性质,需要将他人动作或意图投
自我与他人是社会交往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本应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与他人具有镜像神经性质,需要将他人动作或意图投射到自身身上,才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或目的[2-3]。Frith& Happe认为自我意识与他人心理理论是相互联系的,可能共享心理机制和脑神经机制[4]。孔繁昌, 张妍和陈红认为自我与他人表征是共同性和独特性的统合体,他们共享着某些表征机制,主体会将有关他人信息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表征中,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5]。朱滢, 戚健俐, & 张剑, (2004)采用morph实验范式,将自我面孔与和熟悉面孔分别与名人面孔进行变形,让中国被试判断哪些面孔更像自己。结果自我面孔和熟悉面孔条件下均表现出了左手优势效应,意味着至少对中国被试而言自我面孔和熟悉他人面孔可能都具有右大脑加工优势,共享某些神经机制[6]。杨青(2013)发现在自我朝向判断和视觉身份搜索任务中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均表现出了加工优势效应[7]。Li & Tottenham更是直接通过实验验证了发现自我面孔表情暴露能够促进普通个体对静态及动态他人面孔表情的识别,显示出阈上启动效应,而且在他们的研究中还发现高自闭症特质的普通个体也能够从自我面孔表情暴露中获益[8]。本研究拟采用类似的阈上启动效应探讨在ASD儿童身上静态自我面孔表情暴露对他人面孔表情识别是否具有启动效应。研究假设:与TD幼儿相似,相比他人启动条件,ASD在自我启动条件下对他人面孔表情识别的速度更快,而且识别他人面孔表情所需要面孔含有该类表情比例较低。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研究为3(组别)×2(启动条件)×2(表情类型)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组别分别为ASD儿童、生理与心理年龄匹配的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 ,简称MR)儿童及心理年龄匹配的普通幼儿(Typical Development ,简称TD),为被试间变量。启动条件为自我面孔表情和他人面孔表情,表情类型为高兴情绪(积极)和悲伤情绪(消极),两者都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识别他人面孔表情的反应速度、正确率及觉察他人面孔表情为高兴或悲伤界线时所需要含该类表情的最低比例。
2.2研究被试
从杭州市五所特殊学校中选取ASD儿童16名(14男,2女,年龄9岁~17.5岁),MR儿童18名(13男,5女,年龄8.7岁~16.1岁),从普通幼儿园中选取TD幼儿17名(10男,7女,年龄3.9岁~6.2岁)组成实验被试。其中,ASD儿童与MR儿童在生理年龄、PPVT-R得分及CRT得分上匹配,即实现生理和心理年龄同时匹配;ASD儿童与TD儿童在PPVT-R及CRT得分上匹配,但生理年龄不匹配,即仅实现心理年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