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 Health Service-related Personnel; Hospice care; Attitudes; Knowledge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2 1 前言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7 2.1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7 2.2 研究方法8 2.2
Keyword: Health Service-related Personnel; Hospice care; Attitudes; Knowledge
目 录
摘 要 2
Abstract 2
1 前言 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7
2.1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7
2.2 研究方法 8
2.2.1 文献分析法 8
2.2.2 问卷调查法 8
2.2.3 数理分析方法 9
3 研究结果 9
3.1 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及态度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9
3.1.1 信度分析 9
3.1.2 效度分析 10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11
3.3 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的认知情况描述 12
3.4 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与态度的得分情况 14
3.4.1 临终关怀知识掌握情况描述 14
3.4.2 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得分描述 15
3.5 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及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15
3.5.1 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单因素分析 15
3.5.2 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20
3.6 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6
3.7临终关怀态度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7
3.7.1 临终关怀伦理道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7
3.7.2 职责与角色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8
3.7.3 临终关怀有效性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8
3.7. 4 医患沟通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8
3.7. 5临终关怀态度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8
4 讨论和建议 31
4.1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分析 31
4.2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4.2.1 临终关怀伦理道德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4.2.2 专业职责和角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4.2.3 临终关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4.2.4 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4.3提高杭州市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认知和态度的建议 33
4.3.1加强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培训 33
4.3.2加大临终关怀大众宣传的力度以及基础技能培训 33
4.3.3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知识方面的培训 33
5结论 34
参考文献 35
致谢 37
附录 38
1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对死亡,生老病死是我们都不能逃避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类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死亡前面临的尊严问题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临终关怀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我国现代的临终关怀真正始于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同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建设全国首家免费宁养院——油头大学医学院;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启动实施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继天津之后,上海、北京、西安、广州等其他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2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2],大约有近万名医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1]。2016年10月7日,我国举行了首届“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最开始是“招待所”、“济贫院”、“小旅店”的意思[3]。现代的临终关怀真正开始于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立了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3]。随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英国有1700多个,美国有2500多个[3-4] 。“Hospice Care”在国内的译法其实并不统一,在台湾被译为“安宁照护”,香港译为“善终服务”,在大陆则被译为“临终关怀”,在临床肿瘤科上也被译作“舒缓医疗”。所谓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其目标是改善患者及其家属面对危及生命的疾病所面临的问题的生活质量,通过早期识别、全面评估和治疗以及其他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以缓解临终患者极端的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缓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