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快消品的营销策略研究(2)

互联网+时代给予了快消品营销更多的可能性,各大国际快消巨头纷纷制作出引人夺目的营销策略。其实近几年的国内传统快消品也有了不少亮眼的努力,


   互联网+时代给予了快消品营销更多的可能性,各大国际快消巨头纷纷制作出引人夺目的营销策略。其实近几年的国内传统快消品也有了不少亮眼的努力,比如著名品牌“六神”制作的《花露水的前世今生》,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这一品牌,也相应带动了产品的销售;百雀羚随着国母多次亮相效力作用下,也受到了更多的瞩目,甚至被称为“国民品牌”。传统快消品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突出重围,令人期待。

2  快消品及其营销策略的基本信息

2.1  快消品概念

   所谓快速消费品(Fast Moving Comsumer Goods),指那些使用周期短、易重复使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家庭洗护用品、食品饮料、保健品、烟酒等等。

   此类产品一般价格相对低廉,属于“日用品”范畴。之所以被称为快速消费品,是因为它们是日常用品,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通过规模的市场量来获得价值和利润的实现。[3]

2.2  快消品营销的性质

快速消费品与其他类型消费品相对比,购买决策和购买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快速消费品的购买依据很可能是一时的冲动,取决于个人喜好,而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地点等“第一印象要点”对销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快速消费品总结为三个基本特点:① 便捷性高:产品购买方便,消费者习惯性就近购买;② 忠诚度低:在同一品类中,消费者易尝试不同品牌;③ 主观性高:消费者在购买时易受到周遭环境气氛的影响。    

对应上述基本特点,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性质如下: 

(1)销售周期:产品周转周期短;

(2)灵活多变:具有多种营销组合方式;

(3)渠道模式:一般为分公司或办事处下的经销商体制;

(4)售后服务:重点体现在对客户投诉的迅速反馈和有效处理上;[4]

(5)单次效用:运用过的营销策略再次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至少在同一区域如此)。

2.3  快消品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历程

   21世纪起,互联网在中国逐渐开始普及,但传统媒体仍然占据快消品主要宣传渠道的地位,互联网更像是一个补充。这时一些快消品开始尝试投放网络广告,但重心依然在传统平台。这种分配方式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此刻的快消品依然按照传统营销方式。

   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G的大量发牌被视作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手机、Pad等移动设备抢占了,与之相伴的是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各色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等,一波接一波侵蚀着传统媒体的地盘。电视台的收视率开始急速下滑,换台率居高不下,许多电视变成了可直接看网络视频的智能电视。订报纸买杂志的人们越来越少了,微信公众账号就是新一代的杂志,新闻客户端就是新一代的报纸。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信息平台分散,任何媒体都很难像曾经的电视台那样聚集住大部分的注意力,传统媒体全面失守。[5]

   互联网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而与传统消费形式联系最为紧密的快消品也明显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但它们保持着惯性思维,押注于传统媒体上。收视率高的节目越来越少,就挤破头去投标明星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奇葩说》等当红综艺的广告都能拍出天价,但人们往往只能记住最核心的那几个;户外广告、报纸广告受众越来越少,但依然例行投放,而品牌效应失效就是粗放式的投放最有可能的结果。快消品完全没占到消费升级的红利,更没机会激发消费者对传统快消品的潜在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