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2)

2. 陶冶小学生的性情 经典诵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陶冶小学生的性情。经典文学中许多作品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李绅的《悯农》:锄


2. 陶冶小学生的性情

经典诵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陶冶小学生的性情。经典文学中许多作品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小学生耕种的辛苦,颗颗米粒来之不易,珍惜粮食。《三字经》中的典故“黄香温席”教育小学生从小孝经父母。蕴含美德的经典数不胜数,小学阶段阅读经典,使学生被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所感染,陶冶学生的性情,有益于人格的塑造。

3. 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文学经典,辞藻丰富,语言华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经典,诵读经典的同时也认识许多生字词,反复朗读背诵,可以使部分词句熟记于心,对识字教学与写作教学多有助益。一个从不诵读经典的人,文章思想是贫瘠的,语言是平乏的。经典凝聚了古人作诗作词写文章的智慧,多观古人言,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提高文学素养具有不可多得的作用。

4. 为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现阶段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选用多篇古诗词,是学生的必背篇目。随着我国国民对古文经典重视性的不断提高,教科书中古诗文经典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研究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指出其中的问题,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改善措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以供教师及教材编写者参考。

(二)概念界定

1. 经典

   “经典”有两条解释:一是最重要、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 。经典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永久流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被持续重新解读。本论文中的经典具体指: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中华传统经典内容,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也包含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书中浅显易读和精华部分所在并且并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篇章。

2. 诵读

在我国的教学传统中,“诵读”是指教师教给学生的重要读书方法。吟诵是一种眼、口、耳、心齐用的学习方法,用眼睛看书,嘴巴读书,耳朵听读书的声音,心中思考记诵。诵读,第一注重的就是熟读;第二是要仔细地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是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读出自己的思考理解。在本论文中,“诵读”是一个并列短语,包括“诵”与“读”。“诵”包括吟诵、背诵、朗诵:“读”包括默读、朗读、精读、略读。

3. 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的第一位倡导者是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他提出经典诵读就是让学生从小接触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不考虑这些书籍的深度是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学生是否能真正读懂这些书。只要这些书籍对学生有意义,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书籍。本研究中的“经典诵读”包括诵读古今名篇;背诵古诗词与经典篇章;阅读古典名著等内容。

二  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理论

文化学是一种研究多种文化的学科理论。文化,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传统文化凝结了这个民族长久以来的文学精髓。如果将文化学比作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只有根基深入地下,蓬勃生长,树木的枝叶躯干才能源源不断地从根基汲取营养以保证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是学习经典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从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使学生较早接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