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行为的社会工作分析(2)

2.4.2结案及反思16 第三章 成因分析16 3.1个人因素16 3.2家庭因素17 3.3学校因素18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18 4.1家庭层面18 4.1.1强调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


2.4.2结案及反思 16

第三章 成因分析 16

3.1个人因素 16

3.2家庭因素 17

3.3学校因素 18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18

4.1家庭层面 18

4.1.1强调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8

4.2学校层面 18

4.2.1引导教师与学生正确界定校园霸凌行为 18

4.2.2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正确应对霸凌行为 19

4.3社会层面 19

4.3.1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完善反校园霸凌的立法 19

4.3.2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 20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重视教育,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以创建人才强国。而学校,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培养场所,以教育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这样一个充满神圣感的地方,却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社会问题——校园霸凌。近几年不断有新闻报道某个学校某些学生的欺凌行为,性质十分恶劣,不管对施暴者还是受害者的身心都造成极其深远消极的影响,这让人心痛的同时也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据国外研究,全球范围内6%到35%的青少年受过霸凌,有6%到32%的学生欺凌过其他人,还有1.6%到13%经历过霸凌者和受害者(“欺凌受害者”) 挪威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欺凌行为相关。日本政府在2015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中写道,在为期6年的调查中,近9成学生遭遇过校园霸凌。

而在中国,校园霸凌问题也日益严峻,仅仅在2014-2015年媒体曝光的霸凌事件就有43起,且学校教育涉及范围很广,从小学到高中均有发生,霸凌事件中,小学生占25%,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 (可以看出校园霸凌多发于中学)有关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有6.1%的中小学生经常甚至长期遭受部分同学的欺凌,32.25%的学生表示偶尔受到欺凌。姚建龙教授在《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一文中提到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知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占比4.7%,有28.66%的学生表示偶尔被欺凌。 姚建龙教授强调,虽然校园欺凌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生率更高,但是我国日益增高的发生率也值得警惕和深思。

1.1.2选题意义

学校以引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然而随着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率的增高,一方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最重要的是,不管对学校安全还是学生的身心都带来恶劣影响。有学者对2016年媒体报道的34起典型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在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校园中“以多欺寡”“恃强凌弱”的现象多次发生,8.3%的霸凌行为造成人员重伤,37.5%造成轻伤或抑郁,甚至占比25%的行为致人员死亡。 且长期的欺凌会导致受害者性格内向、孤僻,社交困难,心理上自卑、自我怀疑及否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等。

由此可见校园霸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这也是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校园霸凌问题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对于社会而言还是在学校或者家庭的层面上,从根本上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可以从如何抑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及发生后如何疏导所涉及的人员,将伤害降至最低等方面介入研究。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校园霸凌行为相关问题多从心理学、教育学介入,且理论层面研究居多,缺乏实务研究,且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在介入校园霸凌问题上具有很好的专业优势,所以本文将基于个案工作,对案主进行人物访谈,在实务研究的一系列过程中探索校园霸凌问题屡次出现的原因,以期得到有实践基础和说服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