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特的艺术境界与美学特性 边塞诗的鲜明地域特征和其政治性及广泛社会性决定了边塞诗特有的艺术境界和美学特性。例如边塞中所描绘的景象多
(三)独特的艺术境界与美学特性
边塞诗的鲜明地域特征和其政治性及广泛社会性决定了边塞诗特有的艺术境界和美学特性。例如边塞中所描绘的景象多为荒凉、壮阔之景,一方面,这是受到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另一方面是诗人刻意地有所选择,是诗人主观意识的表现,将情感置于肃杀萧瑟的情景中,以表达思乡、爱国的情怀或反衬出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及对将士不畏艰险的赞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 边塞诗意象的地域性就使得边塞诗在情感基调上也体现着地域特色,有着不同于其他诗体或悲壮,或激昂,或豪迈,或壮志凌云的特点,即使是与内地诗歌相同的思想怀人主题,边塞诗的情感也显得更为激烈、高昂。
在美学特性上,边塞诗具有雄浑美、风骨美、悲壮美。雄浑美主要指的是边塞诗的气势,首先表现在边塞诗意象的外在形态的壮阔和浩大上。例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雄狮十万气吞吴”(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等诗句,以“百、千、万”等庞大数字凸显辽阔的境界。其次表现在其内在气势的雄浑上,场景恢弘博大,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骨美偏重诗歌内容层面,一是边塞诗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形象。如卢纶的《塞下曲》中的将军治军有方,受人爱戴;王维则在《老将行》中描写了一位一生驰骋沙场的老将,虽然终遭弃置,但仍不忘报国之心。李将军、卫青、霍去病等人物也屡屡在边塞诗中被提及,彰显英雄气概。二是体现在边塞诗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理想。以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代表,诗人常在边塞诗中表现出拳拳的爱国、报国之心。悲壮美是边塞诗在风格上的体现。悲美是由悲凉的边塞之景,残酷的边塞战争决定的,壮美则表现在将士们的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精神上,表现在诗人在诗中彰显的壮心、壮志上,悲美和壮美统一体现在边塞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将战死沙场写的和醉酒一样简单,正说明了将士们已将死生置之度外。战死沙场是悲,但将士看淡死亡则是壮,悲壮之美由此而生。
二 中学语文教材中边塞诗编写情况分析
以广义的边塞诗概念为依据,笔者查阅了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两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总结出以下边塞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布情况:
由上表我们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并且盛唐的边塞诗较多,“到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 边塞诗虽从先秦的夏、商、周就已有渊源,但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并且产生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由于唐代边塞诗成就最高,而语文教材以“文质兼美”为选文标准,自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大多为唐代边塞诗。下面将对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中边塞诗的编写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边塞诗在苏教版中的编写情况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每一册的每一单元设置“诵读欣赏”这一环节,选编古今中外的名篇供学生品读赏析。在初中三个阶段,苏教版在每一年级的“诵读欣赏”中都分配了一首边塞诗,每首诗歌下不仅有相应的注释,且有一定的赏析帮助师生解读诗歌。如教材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给出的解读是“这首诗把咏雪与送别结合在一起,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送别之情。” 以给学生一定的启示和思考空间。可以看出,苏教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提示下进行自我思考、自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