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边塞诗的解读与教学(4)

在高中阶段,苏教版必修课本中未选入边塞诗,而在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选编了三首边塞诗歌。《唐诗宋词选读》以专题编制教材,共分为十二个


在高中阶段,苏教版必修课本中未选入边塞诗,而在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选编了三首边塞诗歌。《唐诗宋词选读》以专题编制教材,共分为十二个专题,主要以时间编排同时结合大家如李白、杜甫的专题研究。每一个专题的名称中都有对这一专题诗歌特有的修饰词,三首边塞诗分布在“‘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这两个专题中,“风神初振”和“声律风骨兼备”两个形容词直接准确地表明该专题诗歌的特色,能够使师生对专题的教学、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每个专题前的导语也通过优美的语言点出该专题的意蕴或鉴赏重点,给师生指明了方向。每一专题后更有“品读和思考”这一环节,如对杨炯的《从军行》就要求学生“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 ,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课后思考,贯彻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边塞诗在人教版中的编写情况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更加重视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在教科书的正文部分选入大量古诗词,并且每册书都编排有“课外古诗词背诵”,供学生在课外自学背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选入的边塞诗相对较多,共有六首,其中《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位于阅读部分,其余为学生课外背诵的古诗词。在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诗四首》中,与《使至塞上》一同选入的是《归田园居(其三)》、《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三首古诗 。《使至塞上》等四首古诗都以写景见长,因此,在这一课的导言部分就指出四首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要求学生感受“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同样,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选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为《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亥杂诗》 ,课前导言指出本课五首古诗“情真意切,耐人回味”,即要求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这些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课外古诗词背诵”也不只是简单给出诗歌文本要求学生背诵,而是在每首古诗前对其做适度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每一部各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边塞诗《燕歌行》是诗歌之部中“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首,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的诗歌。本单元的“赏析指导”指出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习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深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具体到《燕歌行》,教材则要求学生“在整饬铿锵的诵读中,细细体会诗境的雄浑、悲慨之美”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诗歌诵读技巧的同时,赏析诗歌。

对两个版本的教材中的边塞诗编写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苏教版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皆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中学语文教材中边塞诗的文本研读

由于《使至塞上》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两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正文部分皆有涉及,而《燕歌行》在两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书都有选入,因此,将对这三首古诗做重点分析。

(一)《使至塞上》的文本研读

《使至塞上》是王维行至河西时所作,主要内容是诗人出使塞上时的所见所闻,同时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和对戍边将士的赞美。首联“单车”指的是诗人所在的车仗,“属国过居延”则是指诗人车仗已走过许多小国,表明诗人的行径。接下几联就展开来写途中所见的景色。颔联的“征蓬”和“归雁”既指客观所见,又是诗人自比,“征汉塞”“入胡天”暗指诗人的出塞。颈联是本诗中的千古名句,选景典型,状物逼真,不仅勾画出大漠、长河的开阔之景,又对“孤烟”“落日”进行精细刻画,正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说,用“直”和“圆”来形容“孤烟”、“落日”看似无理,但确实又找不到其它的更好的词,因为这正是诗人在塞外的真实所见,只有在塞外的广阔空间中,烽烟才显得那么的直,落日才显得那么的圆。“大漠辽阔,孤烟直上,一纵一横,长河远卧,落日西下,又是一纵一横。” 大漠长河勾勒出画面的渺远与辽阔,烟直而上,日圆而下,使得诗歌具有了立体空间的艺术感。尾联写在萧关遇上骑兵,询问得知主将还依然在遥远的“燕然山”辛劳。这里的“燕然”并非实指,而是暗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以表达对将士的赞佩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