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oetti 等人选择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人为被试,进行目标-线索范式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有效和无效两种线索提示条件下均未表现出获益
Facoetti 等人选择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人为被试,进行目标-线索范式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有效和无效两种线索提示条件下均未表现出获益与耗损[14]。国内研究者黄翙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进行目标-线索实验,发现在非语言目标下,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表现出易化效应,只是当时间间隔增加到200ms时,正常儿童的易化效应已经消失,但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依然保持的显著的易化效应[15]。国内研究者丁云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进行目标-线索实验,发现目标-线索间隔超过400ms时,阅读障碍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出现返回抑制效应。
以上的研究表明,阅读障碍的这种注意的缺损可能有两种原因产生,第一是对外周出现的视觉刺激的选择性损伤,第二是障碍儿童的注意转移速度较慢。在Brannan的实验中当时间间隔增加,阅读障碍和正常组对目标的反应就没有差异了。这个结果支持了第二种观点。
2 问题提出
2.1 发展性阅读障碍注意转移缺陷
为了具体探究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注意转移特点,许多研究者采用了注意瞬脱任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着注意转移延迟,有研究者认为注意转移缺陷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典型的注意瞬脱任务中,被试被要求在序列黑色数字中判断两个目标刺激T1和T2是否出现。其中T1为加红的数字,T2为固定的数字。在序列数字呈现完毕后,报告目标刺激T1是否出现,同时报告目标刺激 T2 是否在序列刺激中出现。如果被试在成功识别T1后仍能成功识别T2,就被认为完成了成功的注意转换,而此时T1、T2间的时间间隔即为被试注意转换需要的时间。
Hari和 Renvall研究发现,阅读障碍组瞬脱时间要比正常组延长约160ms,当T2出现在T1后1.2S左右,障碍组对T2鉴别的表现开始逐渐接近正常组提。因此Hari提出了注意延迟转换(sluggish attentional shifting,SAS)理论,认为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加工快速序列信息时,不能迅速地将注意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上,不能有效辨别二者的差异[16]。
国内学者吕佳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采用相同的注意瞬脱任务进行研究,实验结果与SAS一致,在注意瞬脱任务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移显著慢于正常儿童。表现出注意转移延迟,延迟的时间是200ms[17]。表明阅读障碍的这种注意转移特性可能是跨文字性的。
2.2 注意缺陷与阅读障碍成因
Franceschird等人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注意能力与阅读障碍的发生相关。此外,研究发现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注意训练可在提高其注意能力的同时提高其阅读的能力。这些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发生的原因。
2.3 阅读障碍与注意训练
国外研究者Facoetti等人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注意训练干预。通过比较障碍组和正常组两组被试,发现阅读障碍组儿童存在注意转移缺陷。然后将阅读障碍儿童分成匹配的两组,一组采用注意训练任务(visual hemisphere specific stimulation, VHSS),另一组采用传统的拼写训练。结果发现参与注意训练的被试内隐注意明显提高。除此之外儿童阅读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而参与传统拼写训练的儿童在注意转移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均没有明显提高。
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了发展性阅读障碍注意转移缺陷与发病之间存在关系,并且可以通过注意转移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水平。但是,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拼音文字儿童,鉴于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确定这种注意转移问题是否具有跨文字性,也不能确定注意力训练的方式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同样有效。因此本研究采用注意训练的方式对汉语DD儿童进行干预来找寻上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