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家庭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2)

回顾近几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很多家庭满足其成员情感需求和生活意愿的能力大大降低,更不要说仍为家中子辈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不能够满足


回顾近几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很多家庭满足其成员情感需求和生活意愿的能力大大降低,更不要说仍为家中子辈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不能够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意愿。且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家中的长辈都把精力放到了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使得孩子渐渐地只会接受来自亲人的关爱,而不会主动关心自己的亲人,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对家庭责任意识日趋淡薄,这也成为了造成当前社会“啃老族”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养成高度的家庭责任心,提高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使之勇于承担家庭责任,自觉为家庭的稳定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大学生作为半只脚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仍然对原生家庭有着依赖,尽管如此,作为半个社会人对其所处的家庭应该要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研究发现,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对自我的追求、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其自身的心理幸福感。且责任心不仅是学业成绩、工作绩效的强劲预测变量,还能有效正向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感水平。但以往研究较少强调家庭责任意识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若将责任意识范围置于家庭中,那么家庭责任意识的高低能否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呢?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调查已作足了工作,包括各个民族地区国家间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跨文化研究;同时也揭示了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主客观支持程度会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罗伟,孙雅娜,2007;夏萌,2008)。同时也有调查表明,生活满意感与子女排序、不同的归因方式等存在必然的关系。对事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未来产生不同的期望,在家庭生活中也同样适用,将消极家庭事件进行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归因的个体认为消极事件的结果是不可控制的,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对生活期望很小,心理满意感水平低;而将消极家庭事件进行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归因的个体则认为消极事件的结果是可以控制的,不太会产生失落感,对生活的期望较大,心理满意感较高。还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归因方式与成就、较低水平的抑郁和身体主观幸福感紧密联系,而这些恰恰体现个体的生活满意感情况。由此本研究推测,人们就家庭事件进行不同归因方式会影响其生活满意感。

目前许多学者从德育、管理学、伦理学、哲学等角度提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研究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影响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不多,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评价不够充分,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内涵、作用也没有做出深层的分析。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和家庭归因方式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揭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现状,逐渐提高家庭责任意识,使其更好地承担责任,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因消极的归因方式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以调试,引导其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全国20所大学11个专业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322份,录入后获得有效数据286 份,其中男性大学生107人,女性大学生179人。本研究均采用全部有效问卷数据(n =286) 。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家庭归因问卷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家庭归因方式问卷,问卷包含4个家庭事件:家庭成员忽然生病;被家庭成员误会、错怪;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因家庭生活杂事琐事与家庭成员争吵。初始问卷是基于以往的文献,在大学生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编定。首先,根据ASQ问卷、EASQ问卷和王登峰所采用的生活事件评估表,选取其中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消极事件,结合30名大学生的现场访谈结果,形成了包括10个大学生常见消极家庭生活事件。然后通过对30名杭州师范大学生作为独立评判者对这几项消极事件的实际出现频次进行预测试,对测量项目进行了筛选。对于出现频次低的事件,考虑删除该条目,形成正式问卷。